风雨历程
首页>风雨历程>正文
寻访医学抗战旧址 揭秘尘封许久校史

2017年是交大医学教育暨抗战迁陕八十周年,医学部将隆重纪念这个铸就大医大义、为生命之光精神的日子。回想起25年前,1992年我带领西安医科大学第六批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队在汉中工作半年,其中探访的文家庙、马家庙等抗战老校址情景,一幕幕犹在眼前。如今虽时空转换,而当年我们探访的那个极其普通的农村小学校——汉台区文家庙小学已被学校定为“西安交大医学人文教育基地” ,经我们实地考察确定的校内那口当年先辈开凿的水井,已由西安交大建起“饮水思源”纪念石栏和“医学抗战纪念碑”代替了,成为医学抗战迁陕的见证而名载史册。

(由著名雕塑家贾濯非设计的饮水思源、医学抗战迁陕纪念雕塑)

机缘巧合  社会实践去汉中

1992年8月,接西安医科大学通知,按照教育部的指示,由校部、一、二附院和口腔医院的43名青年教师组成第六批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队,分别到汉中卫校医院、汉中市医院及城固县医院进行为期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经医院党委研究,委派我同时担任赴汉中和城固两个队的队长。学校同时严格规定,为保证实践效果,队员们必须认真参加社会实践,期间不得擅自回西安或私自到其他地区,还订有若干条纪律,并与晋升中级职称挂钩。

9月初,这批年近三十的小伙子女汉子分别到达汉中和城固两地,由我一人两地奔波管理。那时西安到汉中交通极为不便,没有高速公路,山路崎岖,客车极少,另外只有一天一趟绕经宝鸡、阳平关路过汉中到安康的绿皮火车。

下边的工作生活不紧张,时间充裕却枯燥,而年轻人的思家恋亲之心是拢不住的。无奈中一方面除了鼓励大家勤上门诊、多做手术,与当地密切联系外,又组织了个英语提高班,由外语系教师聂文信给大家授课;另一方面想法让大家尽可能丰富业余生活,比如周末组织两个队轮流去南郑南湖、游城固南沙河、张骞墓,看勉县武侯祠,观洋县朱鹮等等。

还能干什么?记得汉中是西北医学院抗战创业之地,旧址到底在哪?当年是怎么回事?多少年来还没听说谁再去过。我觉得可以作为社会实践的一个课题来做做,或可以亲眼目睹旧址遗物,也许能还能听到当年轶闻旧事。

我先拜访了隋式棠教授和王兆麟教授,隋老当时八十有七,1936年即在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任教,医学院抗战迁陕后,他步行跋涉到汉中,任小儿科副教授兼医院总务长;王兆麟是迁校后的一期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汉中市医院眼科有个黄国钦老医生,也是1940年毕业的老学长,听说医学院来人,特地请我到他家做客。黄老对西北医学院特有感情,他讲述了许多当年学院和医院在汉中经历和故事,并画出了去学校各个旧址的路线图。三位老校友是医学院发展的历史发展活见证,尽管他们都年事已高,一提起当年,仍记忆犹新,谈吐颇健,对我们寻根的想法极为赞赏和感慨。承蒙三位老教授指点,可以行动了。

初探旧址  寻访西北联大医学院

得知1938年医学院刚迁汉中时,先借北大街中学巷的汉中中学上课。这个方便,与卫校医院只隔几条街。12月9日,相约汉中实践队的青年教师车向明、王有权、聂文信、杨菊花、冯彬、张淑瑶、张艳敏等一行先到中学巷看看。还好,旧址仍在,门头上“汉中中学”牌匾斑驳,字迹苍劲,是个三进大院,据学校办公室的司老师介绍,该处为清乾隆四年所建的汉南书院,1935年改为汉中联立中学,他也知道抗战期间西北联大医学院曾在这里上过课。解放后汉中中学向东扩迁,因该院属汉中文物保护对象,得以原样保存了下来,现由学校校办工厂占用,环视院内,建筑破旧,古柏森然,恍惚似能感到当年抗战学子活动学习的身影。

离开汉中中学,向南隔一条街,即汉中著名古迹——汉台,据传是当年刘邦当汉中王时的王宫所在,隋老和黄老都告诉我们,学校刚迁汉中时先在此开办诊所,其西南旁军校1943年开拔,门诊和医院又从乡下搬了过来,解放后黄老曾在此筹办汉中医院,现在是汉中市公安局所在,只见新楼联幢,当年遗迹已是无迹可考了。只有古汉台里的望江楼依然矗立,院内几棵百年大树还枝叶茂盛,不管怎样,它们肯定看见过西北医学院的教师学生和医生护士们在楼旁树下休憩和读书吧。

(1992年所拍摄的医院旧址汉台望江楼、院内的百年大树)

饮水思源  考察先辈所掘水井

那时没有百度或高德之类的导航,也没有地图,但王兆麟教授告诉我,1939年8月,汉中遭日军轰炸,西北医学院搬到东郊离城十余里一个叫黄家坡的小镇。该镇附近村子有四座庙:文家庙、马家庙、孙家庙、三皇寺。医学院当时就是利用这四座祠堂寺庙来兴医办学的,马家庙是当时的院部、文家庙是附属医院,孙家庙是学生宿舍,三皇寺是教师宿舍和附属小学。隋式棠教授讲:去文家庙、马家庙出汉中城小东门向东约十余里可到,但此时汉中没了城墙,也没有小东门,原向东的公路也已早向北改线了,只有乡间小路。我先与一附院的王西亭,骑自行车前往探探路。

一路打听,找到了文家庙。所谓文家庙原为该村一座文家宗祠,已改为文家庙小学了。该校的衡校长十分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找来了一位姓陈的退休教师,陈老师自小生长在这里,他还能记得西北医学院当时在这儿的一些情况。校内原有一座大庙被医院所用,医院还在旁边盖了一些平房,东边盖了一间两层大房,后来被生产队当了库房。并指给我们当时病房在哪里、哪里是手术室,手术室的顶棚还是报纸糊的,后边是太平间,解剖死人的地方,当时病人很多,还有伤兵,还能见到美国人,门外有一片树林,埋有许多不治身亡的伤兵和无主病人,时常有人骨骷髅出现。医院搬走后,国民党军队曾在此驻扎,解放后曾为汉中市22中。遗憾的是房屋基本都翻建改造了。问及遗存,陈老师领我们到两排教室间的一口井旁,指说这就是当年西北医学院所开掘,医院生活用水、洗纱布、洗衣服、洗被单都在这儿,看这口井的位置不像一般都挖在房旁墙边,而在院子中央,确实是符合医院用水量大、地点开阔且便于洗涤晾嗮的特点。后来虽然无用,但也没填,一直用石板盖住。不虚此行,终于找到当年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处有意义的遗存了。

(文家庙小学、查勘水井)

再寻见证  听述当年逸闻事

初访有收获,1993年元月7日,为结合社会实践总结,我再次带领车向明、徐军、屈秋民、聂文信、冯彬、杨菊、张艳敏等青年教师,骑自行车全面考察旧址,计划路线是黄家坡——文家庙——马家庙——三皇寺。据三位老教授介绍,黄家坡有个黄家祠堂,当年医学院后期临床课的四、五年级学生食宿都在这里,另盖有两间草房做教室。经向老乡打听,找到了黄家祠堂,但已翻盖为农家院了。好在西邻的一院旧宅仍在,房主是一位名叫莫淑芳的老太太,时年七十六岁,据她讲该房过去是地主的住宅,土改时分给她家,房子好,一直就没改建过。她和她老伴当年就是给西北医学院学生做饭的,东厢房就是女生宿舍,房南有空地当时是操场,向东一里路下坡就到文家庙,学生听到铃声就过去上课了。老太太也谈到当年日本人给这扔炸弹,炸死了医学院一个教授、两个学生,就埋在附近,还炸死了十几个村民。

(与莫淑芳老人合影)

沿小路向东几百米即文家庙小学,据黄老讲,文家庙有两棵百年的大树,当地叫楟子树,他们考察后认为是菩提树,汉中唯此处有,当年在院内,医院同事常在树下休息娱乐,凡老校友都对此记忆颇深。但我们来寻访时只剩一棵了,还在门外路旁,而且是冬季,树枝干枯、树叶无存,只有黝黑的树身仍留着岁月瘢痕。再次考察了先辈们挖掘的水井后,我们即骑车向东再寻马家庙。

马家庙当地叫马家坝,距文家庙向东七、八里,因不属一个乡,无路可行,我们只好沿汉江堤岸先绕到孙家庙,这里和附近的衡家坝曾有我校的学生宿舍,再向北一二里,来到马家庙。一打听,当地老百姓皆知西北医学院当年在此办学。按老乡指点,我们找到当年旧址所在,但黄老所说的大庙已于1972年拆除,成为村上的加工厂,北边还有一排旧平房,疑似当年的教室和实验室,院内前辈记忆深刻的大桂花树也于拆庙的当年同时死去了。

(寻访马家庙旧址)

离开马家坝,向西一里多路即是三皇寺,据王兆麟教授讲,教职工多住在这里,当年也有一座大庙,被我校所借用为附属小学,现在还是一所小学校,时过境迁,物非人亦非,至此再无收获,令人惆怅,但毕竟我们还是时隔50多年后第一个专程再来踏寻旧址和拜谒先辈的西北医学院传人了。寻访医学抗战旧址,也给我们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星移斗转,时光荏苒,距我们当年在汉中考察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旧址已经过去25年了,回想当年寻访旧址的同时,曾给西安医科大学校报两次投稿,讲述寻访考察的经历和感受,时任校报主编刘新乐老师非常重视,每次刊登前都要拿着我的稿子专门再去找王兆麟教授认真核对,王老对文中的几点不确切和错误之处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希望我能多拍些老校址的照片给他看看。并推荐老同学黄国钦的女儿黄佩琳协助我们考察校址。十分遗憾的是,从汉中率队回西安后冗事缠身,也未再写后续,所拍照片也没给王老还愿。如今隋式棠、王兆麟、黄国钦三位老教授也均已作古,但我要十分感谢他们,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指点和期盼,我们不可能如此顺利完成考察,而医学院校史和二附院院史也不可避免要留下空白和遗憾。

(以上照片除西安交大修建饮水思源纪念雕塑照片外,均为刘铨、车向明于1992年、1993年考察时所拍摄)

 

 

作者:二附院  刘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