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梦.恩师情
首页>医学梦.恩师情>正文
师生情深 行以致远

王坤正,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关节外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华裔骨科学会关节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陕西省关节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教育部“骨干教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国家十五、十一五、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卫生部“强生”医学奖二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1项。

王坤正教教授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目前受聘为《JBJS(亚太版)杂志》、《JOA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等国内外顶尖学术期刊副主编、常务编委、编委。

王坤正教授在关节外科领域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在国内较早进行了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主持研究的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在国内外享有知名度;带领科室较早开展髋、膝、肩、肘、踝等人工关节的置换手术,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例数位居西北地区领先;并首先对强直性脊柱炎以及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高难度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突破,并且实施了大量难度极高的人工关节翻修手术;带领科室人员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等新型人工关节手术,有力的推动了人工关节技术在西北地区的发展。

每日清晨,临床医疗教学查房时,面对着一双双充满对医学知识憧憬的双眸,您引经据典,让年轻的学生在医学的知识海洋里徜徉。

无影灯下,紧张的手术过程中,面对着一颗颗对手术跃跃欲试而又战战兢兢的心灵,您言传身教,让稚嫩的双手成就了无数的生命奇迹。

每年毕业季节,尽管您还是一如既往的威严与不苟言笑,但在心中,您却喜极而泣,那一张张如儿女般承载着您希冀与梦想的脸庞,是您一生最值得骄傲的辉煌。

……

这是我的恩师,我们的恩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的老师们,谆谆教诲在耳畔响起,切切叮咛在心中回想。在庆祝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八十年的喜庆时刻,“恩师情,一生恩”的感想从我的内心油然而生。

曾几何时,我从对医学知识懵懂的高中来到母校,至今已有16个年头。在这16个冬去春来,是我的恩师们,给了昔日像我这样的“雏鸟”鼓励与希冀,用他们的生命承载着我们的成长,让我们能够在此时,在医学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治学严谨,爱之深责之切

小的时候,我常常被父亲管教得很严,稍做得不好就会受到批评指正,然而对这种关切始终心怀不解。父亲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换了别人,当然不会说你那么多,正因为你是我的儿子,为了你好,我必需对你严格,等以后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了。”后来长大了,考入了向往大学,步入了梦想的医学殿堂,我自然明白了当时父亲对我严于管教的一片苦心。

来到母校,在三年的基础医学院受到了众多前辈老师的教导,也学到了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顺利地进入医学临床实习阶段。面对着终日期盼的、神秘而令人向往的“白衣天使”身份,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骨科实习是在附属二院骨一科完成的。初到骨科,看见当时的老师们飒爽的英姿,与病人交谈时的自信与从容,手术中的洒脱与自豪,心底里多么希望自己立刻能够解除患者疾苦,完成当时看来“简单的”手术。

但是,真正轮到自己“一显身手”的机会,仅仅是面对一个个门诊入院患者,详细的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一份又一份枯燥的病历。年轻的我认为这些工作何尝简单。心之所思,行之所向。渐渐地,我完成的病例不再那么细致,也不再挑剔。然而,我的带教老师却是严格认真,不允许半点马虎。他翻阅了我书写的病例后对我语重心长的说:“尽管病历书写工作基础枯燥,但是这是临床工作的核心,我们所有工作都从一份份病历中体现,患者治疗的依据也需要病历反映,你的书写不认真,就会让我们的所有工作前功尽弃。”老师指出了我的不足,认真修改后让我重新誊写。那时候的病历书写还都是手写,不像现在的病历书写都是电子书写,为此,我花费了一下午的时间重新修改了那份病历。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病历的重要性,只认为老师的严格教导是对我的认真负责。随着近年来工作年限的增加,临床中因病历缺陷而引发医患纠纷的事件我屡屡耳闻。现在想起,当年老师的严格是多么的重要,对我又是多么珍贵的财富。

至今,我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已有5个年头,在实习生的培养过程中,我常常会讲起我的故事,我的老师们的故事,它们如警钟般时时鞭策着我和我的学生们!

肯定创新,因材施教

承载着母校5年的基础医学教育与培养,我的医学梦想的另一扇大门在我攻读研究生阶段悄然开启。2006年,当我保送攻读母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时,我所报考的专业是我梦寐以求的骨科学专业。之所以报考二附院骨一科,不仅仅因为她是原西安医科大学首批重点学科,陕西省首批重点学科,更是因为在这里,有一批以我的恩师王坤正教授、党晓谦教授所代表的厚德载物、硕望宿德的老师们。

医学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分为科学学位与临床学位,它们的培养侧重点不尽相同。我们的研究生从不同的成长环境中走来,也具有不同的科研素质与气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每一位学生,都有它的特点与不足,都存在着每个人的优势与劣势。我们的老师们,作为独具慧眼的伯乐,凭借着个人的独到“眼光”,发觉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最闪光的部分,也发掘出了我们具有的不同潜质,让我们的研究生成果百花齐放。

跟随导师王坤正教授临床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对于自己的科研方向仍是一片空白,很多科研的想法一次又一次的被自己否定。那时候,我总认为自己那些“不值一提“的设想不能登上科研的大雅之堂。导师王坤正教授在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聊天中间提及了我的课题。他问我:“你对于今后的课题有什么打算?”我被突如其来的问题蒙住了,仅支支吾吾的回答出:“我想在股骨头坏死方向试试。”老师坚定地说:“不要试试,要大胆的去探索。我的研究方向是股骨头坏死,也希望你们能够延续我的科研方向做下去。我早就知道你在本科时就参加了学校的开放实验室实验研究,有一定的科研基础,这点很重要,你去探索,我来把关,放心去做。”当时的我看来,这是多么坚定而语重心长的鼓励。貌似不经意的聊天其实导师已经酝酿了许久,也许只有他知道,只有他的肯定,才能让我坚定前进的脚步。后来,在恩师的指点下,我逐步开展了骨坏死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站在老师们的研究基础上,快捷的进入了该领域的大门。

时至今日,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我也指导了很多的研究生,在他们的身上我也发现了很多的闪光点。我也会在他们选题困惑时,在他们遇到科研瓶颈时,在他们一筹莫展时,像我的恩师鼓励我的方式一样与他们交谈,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他们,鞭策他们。因为我知道,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是多麽的弥足珍贵。

亦师亦友,行以致远

师生之间的情谊,绝非“教”与“学”。在骨一科的大家庭里,师生的情谊亦师亦友。尊师重道、教学相长体现在老师们日常的带教工作中,体现在学生们点滴的学习实践中;互助友善、情深意重体现在老师们谆谆的教诲中,也体现在大家每每的关切中。

师生之间的情谊,体现在团队的每一次进步中。骨一科大家庭每一次成绩,所取得的每一次成就,无不融入师生亦师亦友的情感。当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的临床疑难病例时,当我们攻克一次又一次的科研难关时,当我们的团队攀登一座又一作的学术高峰时,在恩师们的带领下,师生之间集思广益,运筹帷幄,不断超越自我。还记得那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一夜又一夜的挑灯夜战,完成了那一个个科研标书,获得了一次次的研究成果,回首之间,洋溢在我们内心的,是无以名状的幸福。

师生之间的情谊,也体现在桃李满天下的自豪与幸福中。每年的开学与毕业,骨一科的大家庭迎来与送往众多的莘莘学子。毕业之后的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这个承载着恩情与亲情的地方。作为我们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员,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回到西安,第一件事就是看望我们的恩师,都会第一时间和亲人们叙叙旧。大家互相牵挂,互相帮衬,工作中相互扶持,学术上共促共进,每个人都谱写着个人崭新的华丽乐章。

师生之间的情谊,更体现在每每的关切与照顾中。记得2008年,恩师王坤正教授患病入院,为了不影响学生们的学习与工作,他没有让学生们知悉,仅让师母陪护。熟不知,学生们已经私下获知,大家相互帮助,安排好科研与临床工作,承担起老师的夜间陪护。每一次的陪护,每一眼的守候,无不浸透着师生恩情的点点滴滴。

记得我毕业那年,我的导师问我:“毕业了,有什么打算?”。我看着老师,傻笑道:“没打算,继续做您的学生。”在我看来,能继续在骨一科做学生,是多么的幸运。

谆谆教诲再次在耳畔响起,切切叮咛再次在心中回想。正是这深深的师生情,连接着我们的医学梦,中国梦。我们不会忘记每一位带领我们步入医学殿堂的恩师,更不会忘记希波克拉底宣言里拳拳的嘱托。恩师情,一生恩,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永远祝福恩师康健幸福。

 

 

作者小传

张晨,男,骨外科学博士,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副研究员,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陕西省医学会关节外科分会委员兼秘书,陕西省医学会关节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通讯编委。201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留校工作至今,一直从事骨外科学诊疗、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股骨头坏死及骨关节炎疾病临床治疗。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综合交叉面上项目、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人才培养专项科研基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科研基金等多项国家、校院级课题,受资助金额达50余万元。累计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 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