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历程
首页>风雨历程>正文
抗战迁陕: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成立经过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相继于7月29日、30日沦陷。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8月即制定《设立临时大学计划纲要草案》,“为使抗战期中战区内优良师资不至无处效力,各校学生不至失学,并为非常时期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国家需要起见”,决定筹设若干所临时大学。其中第一区设在长沙;第二区设在西安;第三区地址在选择中。各区临时大学之筹备,由政府组织筹备委员会办理之。筹备委员会办理“临时大学校址之勘定,科系之设置,师资之吸收,学生之容纳,已有各种设备之利用及新设备之置设,其他应行筹事项。”筹备委员会设主席一人,由教育部长兼任。设秘书主任一人,常务委员三人,分别担任秘书、总务、教务及建筑设备四部事务,人选由教育部就筹备委员中指定之。常务委员合组常务委员会,依照委员会计划纲领,商决一切具体事务。

8月31日,教育部将准备筹设临时大学相关内容电告陕西省教育厅,命令限期找好校址,以便派员前往筹备。至31日止,来陕借读学生办理登记者已达600余人。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周伯敏于9月6日向中央社记者谈话,说教育部为救济战区各地失学大学生,决定在西安设立临时大学,筹备事宜已于6日在南京召开筹备会决定一切。根据教育部命令,陕西省教育厅已觅定西安城隍庙后街前第一中学校旧址,等教育部派人前来,即可布置筹备开学。据9月8日《西京日报》转中央社消息,教育部在陕西筹备临时大学,下周即派员来陕布置,下月中旬可望开学。7日据消息称,平津各大学学生,该部将全数分发临时大学入学。各地来陕借读学生,在教育厅登记的人已全数分发东北大学、西北农专及本省各校借读,各生入学手续均已办理完毕,日内次第到校上课。

9月8日,教育部决定在长沙、西安设临时大学。长沙方面,以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为基干,并派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杨振声、胡适、何廉、周炳琳、傅斯年、朱经农、皮宗石等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西安方面,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为基干,并派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修、周伯敏、辛树帜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中英庚款会应教育部之请,拨50万元,作临时大学开办费,两临时大学各得25万。该消息当天由中央社向全国各地发出,这标志着两个国立临时大学正式开始组建。

9月9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以廿六年文肆3第16682号训令,令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刊发该会木质关防一颗,文曰:“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关防”,附发印鉴纸五张,希即领取启用,并将启用日期连同印鉴报部备查。此令。附发木质关防一颗,印鉴纸五张。

9月11日晚,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中央大学教务长陈剑修、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由南京到达西安;12日晚,秘书主任童冠贤到达西安。陈剑修委员向中央社记者谈话指出,我国全面抗战已经开始,高等教育极为重要,平津各大学因陷于战区而不能开学,学生自属不能中断,教育部为救济战区专科以上学生起见,特于西安、长沙分别筹设临时大学,西安方面以平大、师大、北洋工学院为基干,教部并指定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北洋工学院长李书田、东北大学校长臧启芳、陕教育厅长周伯敏、西北农林专校校长辛树帜及已抵陕的徐诵明校长等九人为筹备委员,学生方面除三校学生外,高中毕业生亦可容纳。各科教授就三校中重新聘请来陕担任。开办费用已拨发中英庚款二十五万元布置一切,并以三校原有经费七万余元全数拨充临时大学经费。

9月14日前,筹备委员李书田、袁敦礼等到达西安。

9月16日,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秘书主任童冠贤以筹字第3号文,呈请教育部鉴核备案: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关防于1937年9月15日启用,并附印鉴五纸。

同日,西安临时大学决定设文、理、法、商、农、医等学院,尽量设法容纳各地大学生及高中毕业生,各院院址均已决定:文、法、商等院暂设西安市城隍庙后门,即现在警备司令部内;理学院暂设东北大学内;农学院暂设武功农林专校内; 医学院暂设陕西省防疫处内。等首次筹备委员会议开会商讨后,即可决定开会日期。在相关事宜大致办理就绪后,徐诵明、陈剑修二人于16日晚乘陇海路火车前往南京,特向教育部进行请示。教育部令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致函陕西省建设厅长雷宝华,各教授学生于9月20日前次第到陕,请能代为招待。雷厅长接函后在省工业试验所内设立临时通讯处,并派员代为照料。

9月17日,教育部快邮代电西安临时大学,收纳学生原则规定为:平大、师大、北洋三校学生约略占百分之七十;他校借读生及新招学生约略共占百分之三十。三校学生不足定额时,借读生和新招学生可酌增到应占比例数。反之,三校学生也可酌增。借读生和新招学生比例、收纳学生标准,由常委会妥定并呈报教育部。收纳学生数及标准一经决定,应该立即登报公告,以便周知。

10月11日,教育部以廿六年发高壹26第17728号训令,颁发《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组织规程》,令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遵照执行。该《规程》共有13条,其中第一条规定“西安临时大学之筹备依据本规程设置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办理之”。而筹备委员会的任务为:校址之勘定,经费之支配,院系之设置,师资之遴聘,学生之收纳,建筑设备之筹置,其他应行筹备事项。本委员会设主席一人,由教育部部长兼任,设委员7人至11人,由教育部聘任。常委由教育部部长在筹备委员中指定,常务委员由3到5人组成常委会议,商决筹备委员会的任务。

经过两个月左右的紧张筹备,西安临时大学于11月15日举办开学典礼,开始上课。当时共有学生1472人,其中311人为在西安两次招收录之新生,余皆为三校院原有学生或他校旧生转学而来。全校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六大学院,共23系。其中医学院不分系,有学生86人。常委及各院院长、系主任组成:

常委:徐诵明(北平大学校长);李蒸(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书田(北洋工学院院长);陈剑修(教育部派员,原中央大学教务长);童冠贤(教育部派员,秘书主任)。

文理学院院长刘拓。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历史系主任许寿裳;外国语文系主任余坤珊;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物理系主任张贻惠;化学系主任刘拓;生物系主任金树章;地理系主任黄国璋。

法商学院院长徐诵明(兼代)。法律系主任黄得中;政经系主任尹文敬;商学系主任寸树声。

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教育系主任李建勋(兼);体育学系主任袁敦礼(兼);家政系主任齐国梁。

农学院院长周建侯。农学系主任汪厥明;林学系主任贾成章;农业化学系主任刘伯文。

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兼)。土木工程系主任周宗莲;矿冶系主任魏寿昆;机械系主任潘承孝;电机系主任刘锡瑛;化工系主任萧连波;纺织系主任张汉文。

医学院院长吴祥凤,不分系。

西安临时大学成立后,学校将六学院分为三院:城隍庙后街做为一院,东北大学新建校舍(现小南门外西北大学校址)为二院,通济坊洋房为三院。医学院学生被安置在三院进行教学,教师则分散居住在西安城内各处。

西安临时大学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西北地区首个国立综合大学的建立,国家在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布局从此奠基。

在日寇占领平津后,平津学生由8月7日左右开始逃脱敌人监视压迫而逃奔山东,再由山东登岸向内地逃亡。8月22日以后,日寇开始阻止我国青年离开北平。到8月底,学生们得有机会逃离。曾有百余学生到达天津后,因天津租界已不容留学生,当晚遂遭敌人逮捕约七、八十名,数日后仅释放十余人,其余人员下落不明。陕西省在平津的学生听闻此变后,立即由天津南逃,到山东后再转返西安,向平津同学会报到。言及敌人入城后地方治安和人民财产完全失去保障,商号偶有开门营业者即被日军抢掠。各大学中学校址,均被占为军营,文物古迹尽被捣毁,各校开学后也无入校学生。日军还沿途检查我方学生,凡留头、穿西服、穿蓝色大褂,都被加以某种名目予以逮捕。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能自由活动,任敌人猖狂野蛮,让大家感到从今而后,如果不积极抗敌,可能会使全国境内没有安身立命之处。据北平大学校友,著名作家蹇先艾回忆,他从北平逃亡天津、再由天津取道南方时,沿途所遇艰险确实令人胆颤心惊,日寇设置道道封锁线,我国人民随时有被杀戳的风险。由于路途阻隔而延期不能入学或失学的学生不计其数。

 

 

作者:杨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