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战爆发,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奉部令内迁陕西,嬗变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大医学院、西北医学院,发展为西安交大医学部,把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火种带到中国的大西北,奠基了西北现代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基础。一批中国早期的医学大家随之到来,创建了西北地区多个现代医学学科,如西北地区眼科学即由此首创,其奠基人就是中国著名眼科学教授刘新民。作为参与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内迁重建的先驱,他创建了陕西第一个眼科并担任主任,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长期担任西安交大二附院(原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医务主任、副院长、代院长、院长、眼科学教研室主任;并曾长期担任陕西省和西安市眼科学界带头人和领导职务,组织和指导省、市眼科学事业稳步健康发展,为西北及陕西地区现代医学事业和现代眼科学的艰难初创至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刘新民,原名刘士琇、刘士俊, 1907年10月29日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府西街,他生性聪颖好学,在凤阳省立第四中学上学期间,因成绩年年都是前三名,受到校方免收学费的奖励。1925年高中毕业后,怀着救国救民理想到北京,先后报考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校(后更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被北医录取。上大学期间,他思想进步、热心公益,曾担任校学生会委员,曾积极参加捐款营救共产党员贺诚活动;他与二十多名同学们组织成立了唯生医学社,在北京三个杂志上开辟专栏发表普及卫生知识和健康教育文章;1928年冬,响应医学院院长徐诵明的号召,积极发动全校学生整队要求当局拨审计院旧址用以扩建附属医院的通宵请愿活动,迫使当局同意将该地划拨医学院,从此与徐诵明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31年刘新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担任眼科助教,由于当时政府当局时常不能按时给教员发薪,有时减发或只发一两成,经当任医学院院长吴祥凤同意和介绍,他到北平大学农学院等学校兼任校医,以补贴和维持生活。1934年经侯宗濂教授介绍东渡日本,先在京都帝国大学,因生活成本高后转到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师从庄司义治教授作眼科研究,半年后获得安徽省公费留学奖学金。留学第一年在临床学习时,他已可以分别用中、德、日三国文字作学术讲演,一年后即进入研究室作专题研究,先后撰写了5篇研究论文。
1937年3月,刘新民归国后仍回北平大学医学院眼科任教。“七七事变”爆发后,刘新民即回安徽凤阳,当闻知教育部将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迁往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消息后,9月即随校迁西安,在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任教并兼西安临时大学校医。1938年3月随西安临时大学迁往汉中时,他担任迁校行军大队医疗组组长。4月,西安临大后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刘新民被聘为医学院眼科主任兼耳鼻喉科主任、药房主任等职。不久因原所长王景槐与学生发生矛盾去职,刘新民随即被联大医学院任命兼任附属诊所代主任。1939年夏,原北平大学校长、西北联大常委徐诵明因“包容共党”罪名去职,刘新民与蹇先器、林几、陈礼节等数十名原北平大学教授职员集体随之辞职离校。之后由林几教授介绍到西安任卫生署西北医院主治医师。1941年至1951年期间刘新民在西安菊花园、五味十字开设新民眼科医院,在西安声誉极高,当时国家领导也为其题写了“眼科专长”条幅。于此同时他还受聘在陕西省立医专兼任眼科学教学。1946年秋西北医学院与西北大学合并,更名西北大学医学院,从汉中迁回西安,刘新民又回到医学院任兼职教授、眼科科务(主任),1948年夏改为专任教授,之后他长期担任医学院眼科系、眼科学教研室主任。1949年至1950年,刘新民应杨得志、耿飚等将军邀聘,担任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医学教授,为部队培训医务人员。1951年4月起刘新民任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兼医务主任,后兼任第二教务室主任。1957年7月谢景奎改任新建的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刘新民接任第二附属医院代院长、院长等职。1966年“文革”刘新民教授受到冲击,被派在病区做清洁劳动,1970年被下放至陕北延川县基层医院。1972年调回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教研室工作,1979年元月15日病逝。
刘新民教授从事眼科学医疗教学科研事业四十余年,医术精湛,学术造诣颇深,在青光眼、角膜病、沙眼的防治等方面尤为突出,著有“续发绿内障之病理组织学研究”、“关于沙眼的防治分类及早期诊断”、“白内障之诊断与治疗”、“高度近视眼之研究”、 “中毒性视神经炎临床及实验研究”等。1951年刘新民在全国最早开展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病,并设计了角膜移植术用的保护器。最早开展青光眼三联手术,进行了青光眼发病原因的动物实验研究,制作了青光眼动物模型进行观察,并用全省唯一的暗适应仪进行青光眼筛查。结合临床实践强调指出情绪波动在青光眼发病与发展方面的重要影响,并开展了当时尚未普及的视网膜手术、泪道手术、青光眼手术等,与科室同仁一道创造性的开展了多种眼科术式和疗法均获得良好效果。1954年他在《关于沙眼的防治、分类及早期诊断》一文中,首先按照沙眼传染力的大小提出分类意见。
从1951年到1967年,刘新民教授担任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院长并兼任医务教学部门负责达十五年,为附属医院和平建设时期的平稳起飞及规范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作为院长和眼科学术带头人,解放后刘新民积极响应和参加新中国建立全民多层次医疗卫生事业大规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消灭常见多发疾病的运动。和把医疗卫生工作放到农村去的号召,积极组织和带领医务人员到基层农村巡回医疗,防病治病,把自己的专长技术为更多基层的群众服务。他领导下的西北医学院眼科学教研组为全省防治沙眼、防盲治盲的牵头单位。1956年帮助郊区红光人民公社建立保健站,培训卫生保健人员。1958年他亲自带领医疗队奔赴韩城进行防治沙眼试点工作,进行普查防治,开展宣教,他深入发病严重的农村一年多,完成了韩城县3万多人的沙眼防治工作,救治失明盲人297人,并为当地培训了3181名基层眼科医生及防治沙眼的人员,撰写了《沙眼病防治手册》一书,陕西省卫生厅专门在韩城召开了沙眼防治工作现场会并予以嘉奖。即使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陕北延川农村,刘新民仍十分重视农村群众的眼病防治工作,深入村镇和农民家庭诊病和宣传眼保健知识,他的医术和医德受到延川医务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尊崇和尊敬。
刘新民教授热心陕西医学事业的发展进步,德高望重,是中华医学会西安和陕西地区最早的发起人和负责人。1940年他与刘万山等6名医界同仁组织起中华医学会西安支会(也是陕西分会的前身),任监事长,1947年代表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参加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50年任西安医师公会理事长。1951年3月,刘新民与叶瑞禾、侯宗濂一起负责筹备成立新的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1951年3月他发起中华眼科学会西安分会,被推举为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并为中华眼科杂志捐款10万元,他是陕西省最早任全国眼科学会委员的专家,《中华眼科杂志》首届编委。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1973年,他又一次负责恢复了被停止活动八年多的中华医学会陕西眼科学会。1951年刘新民还担任过西安市卫生工作者抗美援朝会副主任委员,中苏友好协会西安分会理事,曾任中国民主同盟全国常委、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民盟副主任及西安市民盟常委等。
由刘新民教授创建的西北联大医学院(之后更名为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医学院、西安医学院和西安医科大学,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眼科是西北地区第一个现代医学意义上的眼科。刘新民之后,四十年代来西北医学院工作的还有中国著名眼科学大家陈学穆教授(后任第一军大眼科教授、福建军区总医院眼科主任等)、潘作新教授(后任南京中央医院眼科主任。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主任、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医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之后还有靳连仲、陈庆魁教授等国内知名眼科专家。在他们深厚的学术传承影响及学科后辈专家不懈努力下,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学教研室在西北地区的眼科医疗、教学、科研上始终居领先地位,在全国也享有较高的学科地位,1999年陕西省防盲办公室成立并挂靠该科。2001年交大二附院眼科被陕西省卫生厅命名为“陕西省优势专科”。七十多年来所培养的眼科人才遍及西北地区和全国。
作者:二附院 刘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