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迺华是我国著名耳鼻喉科学专家,是我国声病学的开拓者。1903年生于陕西省户县,1923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29年毕业后,曾任广州黄埔军校、南昌空军医院、安庆第六后方医院军医以及陕南机器局医师,1934年9月考取杨虎城将军赞助的陕西省教育厅留欧学生奖学金,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进修耳鼻喉科学,193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回国,先后在广西医学院及贵州安顺中央军医学校任耳鼻喉科教授、科主任等。1941年受聘于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耳鼻喉科教授。1942年1月就任陕西省立医院院长。1944年11月兼任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校长、附属医院院长、附设高级助产职业学校校长及附设高级医事职业学校校长,兼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在任校长期间,他兼容并蓄,运用自身影响,延揽了一批当时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来校执教,如李赋京、王同观、王耕、迟汝澄、刘辅仁等,极大提高了陕西省医专的教学质量和在国内学界的影响。
西安解放前夕,他着力保护所主管的学校和医院,坚决抵制国民党当局将省立医专及附属医院迁往四川的指令。1949年8月,根据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贺龙、副主任贾拓夫、赵寿山、甘泗淇签署的管会字20号令,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并入西北医学院,张迺华正式任医学院耳鼻喉科教授和该校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1951年奉命被借聘于兰州大学医学院讲学一年,协助该校建立了耳鼻喉科教研室并任主任。
张迺华在耳鼻喉头颈外科科学研究和诊治方面很深的学术造诣和建树,多年来撰写相关学术论文50多篇,翻译国外医学文献数百篇。1952年在西北首先开展了耳源性脑脓肿引流术、巨大鼻咽血管纤维瘤摘除术、先天性耳道闭锁成形术等。1956年与肖明耀等完善了对耳源性颅内并发症的治疗及开展鼓膜修补术等多项耳鼻喉科技术。
张迺华是我国声病学的先驱,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对喉病尤其声病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其研究及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当时陕西地区甚至国内许多声乐艺术家都在他的门诊保养嗓子和诊治声病,如尚长荣、陈妙华、任哲中、貟恩凤等。他在1956年研制成功了机械式喉头闪光镜,当时叫“喉头快像盘”,“医生使用这种仪器,可以清楚可观察到声带震动变化的细微情况,从而根据声带的功能是否健全或者市场,以作出医疗诊断”,新华社、文汇报、中国青年报1956年曾予以报道。70年研制成功电子喉头动态镜和声带同步振动式喉头按摩器,197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电子喉头闪光镜,与进口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安全简便、负荷量大、亮度好,镜像稳定等优点,获1978年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1985年张迺华将其数十年的研究整理编著为《简明声病学》一书,该书分总论及各论,总论篇叙述了喉头解剖及生理、发声器官的结构与发声理论、声音检查方法、呼吸对发声的重要性及声病练习疗法。各论篇阐述了呼吸及发声障碍的发生,并逐一叙述了数十种声病(包括歌唱声声病)的病因、症状、检查、诊断及治疗,该书除可供耳鼻喉科医师参考外,亦可供声乐工作者及用声工作者参考。该书填补了中国声病科学的空白,奠定了我国声病科学基础,
受卫生部委托,他与耳鼻喉科同仁五十年代起在第二附属医院主持设立耳鼻咽喉医师培训基地,数十年来为西北地区及全国20余个省市培养了大批耳鼻喉科专业的医疗、科研、教学高级人才和骨干力量。
张迺华自1953年起历任卫生部耳鼻喉科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西安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专业委员会领导职务,《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委、《国外医学·耳鼻喉科分册》编委会顾问、中华医学耳鼻喉科学会名誉委员、中德医学会协会陕西分会顾问等职;曾任西安市第二届至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政协第四、五届常委等。
1993年张迺华教授因病离世。而他所领导和致力数十年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学科人才辈出,无论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始终居西北地区学界领先地位,并被称为西北耳鼻喉头颈外科的“黄埔军校”。先后被国家卫生部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陕西省卫生厅定为陕西省耳鼻咽喉疾病质量控制中心,陕西省医学重点学科
作者:刘铨 张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