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梦.恩师情
首页>医学梦.恩师情>正文
记恩师“老刘”二三事

刘正稳,男,中共党员,1984年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博士,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儿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传染病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康复医学会陕西肝病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担任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中国病毒病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杂志编委及20余本杂志审稿人。曾在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NIH)和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和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及省内学术会议交流多次。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5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科研基金2项,校科研基金1项, 院科研基金1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共5项,获西安市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事传染病学30余年,擅长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机制和治疗。临床业务能力很强,熟悉传染科及相关内、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肝脏移植病人的术前和术后处理均有较深的造诣,努力用自己的知识使患者得到最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医疗水平为广大患者所认可并得到好评。

昨晚二半夜手机微信蹦来一条信息,吕老师让我写写我的导师刘正稳老师,我几乎是秒回的答应了。又想一下觉得我答应的太不假思索了,我写不了严肃的文章啊。就像我在背后跟人提到刘老师的时候,几乎都会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老刘怎样怎样”,我甚至都担心哪天万一对着刘老师不小心说出“老刘”会不会被打死。甚至为了以防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我跟邸莹同学开玩笑的商量后,给出了一个官方解释:喊老刘,那是尊称,当年纪晓岚就是这么解释他为何喊乾隆“老头子”的。不过玩笑归玩笑,确实是因为熟悉和打心底感觉亲切,也知道即使当面不小心脱口而出,老头应该也不会发火,我们才敢这么背后喊的。说到尊敬,当初确实是因为尊敬他的学识和为人才选他当的导师。而且他也实实在在符合我当时选择导师的标准“有学识,没官职”。

选择导师时是有私心的,我就想着好好读几年书,学些实在的知识,所以想着只有有学识没官职的导师才可能有能力并且有时间给予我实实在在的指导。所以即使在老刘三番五次劝我想清楚要不要选择传染病专业后(原因是他说,不管我们怎么想,一般人不了解的情况下还是会觉得传染病专业听着都不太好听,有时会影响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还是决定选他当导师,最起码当时感觉这个老师不是那种会忽悠你的导师。后来直到现在,我都很庆幸当初自己的选择。

作为导师,至少之于我,老刘绝对可以担得起导师这个称呼的。他不会在学业上给你压力,甚至不会在非工作时间给你打电话讨论学习的事情,但当你学习上有困惑的时候绝对会给予有效的指导。我们会以成年人的方式平等地探讨问题,我有什么想法和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出。对于在可行性上有困难的东西,我可以当面拒绝而不用担心他会发火或者怎样,总之,一切都可以探讨和商量,而不用一味的服从。相对于更快的完成很多工作,他更在意你是否更仔细静下心来好好完成一件事。刘老师在学识上也确实是我的榜样,就凭人家的兴趣是“周末没人打扰的时候,听着音乐看文献”这一条,我就觉得我可能赶不上了。而且除了周末,有好几个同学跟我说他们在晚上十点多的时候遇见过老刘才从办公室回家。而我问过他之后知道,原来他不是在看文献就是在写文章、改文章。你说我们这种迫于毕业压力的人可能才不得不努力,而他一个“功成名就”的教授还天天晚上“上自习”,我也是至今无法理解。但也是正因为他自己经常看文献写文章,所以他会在我写第一篇文章后,把我叫办公室逐字逐句告诉我怎么写一篇文章,甚至连英文标点符号和语法都教我怎么运用,而打那以后直到现在,我写文章都会想到当初老刘的教导。也因为他会每天关注最新的科研进展,所以每次查房他都会提到针对现在这种疾病,目前国际上的诊治是个什么情况。读研究生那几年,我每次有新的想法跟他谈的时候,他都会说“我最近看了几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每次搞得我都怀疑他未卜先知我最近在看什么。

而他作为一个老师,对愿意请教他的其他导师的学生也会很乐意帮忙。科里很多其他导师的、甚至别的科的包括吕老师的研究生,刘老师都帮忙改过文章,改过基金标书。按刘老师自己的说法是“学生愿意努力,不管他是谁的学生,我都觉得能帮一下就帮一下”,而在来广州前我还半开玩笑的跟刘老师说“我以后工作了,找你看下文章,你不会不理我吧”,而刘老师也半开玩笑的跟我说“放心,别人的学生我都给改。你怎么着也是亲学生,肯定帮你改”。而我在工作后虽然觉得十分不好意思,但也真的的写邮件找他看过文章,甚至在大年初二还十分不好意思地写邮件找他帮忙看下基金标书(这算最无语的拜年了吧),而他回的邮件第一句话是“很高兴看见你的标书”也是把我感动的不行。我知道他现在不管是临床工作还是指导学生都确实比较忙,而且我也毕业,也确实不好意思老是找他帮忙看文章,但我知道我只要给他发邮件他一定会抽空帮我把把关的,那种感觉就是你知道你困难的时候总还有个后盾。

当然作为医生,老刘也是很好的。我去读研究生的时候,他早已是三线了,所以我并不清楚他年轻的时候如何工作。但就现在而言,每周三次的查房工作时,他除了尽心指导,也会在非查房时间耐心给每一个慕名而来的患者答疑解惑。所以你知道他为什么喜欢在晚上上晚自习了吧,因为白天太忙,没时间看文章。除此之外,每周二周四的门诊,他是一定要去上的,即使出差,也要尽量赶回来。原因是,传染科的患者慢性病居多,这些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及可能需要根据检查结果修订治疗方案,这些都最好在一个医生那里进行,而我们某一次的缺诊有可能会影响病人的治疗进程,尤其是一些远道而来的患者。我也跟过刘老师上门诊,经常人多到我心里发毛、不耐烦,估计刘老师也看出来了,他会在私下提醒我“要对患者有耐心”,我到现在也没学会耐心,所以我更加佩服他。他也跟我说过“虽然现在的大环境是医生往往被科研压力困扰,好多人已近不好好做临床工作了。但要记住我们首先是一个医生,我不指望你将来一定要在你的临床工作中做到顶级,但一定要尽力解除患者的病痛,也要尽力让你的临床工作做到让同行没有多少话可说,科研是你医生工作之外的副职”。要知道这是一个每年都有五六七八篇SCI文章发表的教授说的话,我明白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追赶。

这应该是我写的最严肃的一篇关于刘老师的文章,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会经常发朋友圈说老刘,大多以吐槽的方式为主,我虽然没有屏蔽他,也知道他从来不看微信,不过知道即使看,他不会生气。其实这就是我一直觉得他好的地方,一个普通的导师,给予你指导,但不以自己的权威胁迫你卖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因为兴趣会把科研做的很好。一个挺好的喜欢看文献的人,这是我经常跟别人形容他说的一句话。我在广州写下这么一篇严肃的文章,也在最后希望刘老师身体健康,少上点“晚自习”,年纪不轻了,也不要太拼了对不对。

 

 

 

作者小传

朱茜茜,女,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2005级七年制学生,2010年入传染科学习,2012年获得临床医学(内科学)硕士学位,2012年继续在传染科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1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攻读硕士以及博士期间,师从刘正稳教授,共计发表SCI文章6篇。毕业后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工作,获得国家自然青年基金一项,以共同第一以及共同通讯发表SCI文章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