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梦.恩师情
首页>医学梦.恩师情>正文
贯通中西勤探索 创新技术心为民--纪念恩师党正祥

党正祥,男,山西芮城人。

1955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医疗系,留校在一附院普外科工作。1959年任主治医师,1982年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教授。1970年创立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室,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历任: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陕西分会主任委员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

我能成长为一名果敢坚毅的外科医生,离不开数位恩师的言传身教。“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承老师的经验、智慧和精神是我辈的责任和使命。本文要纪念的,是我的恩师党正祥教授。

我与党教授的缘分始于一附院的工作。1984年,我于西安医学院毕业,留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工作,进的第一个科室就是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外科,党正祥教授是主任兼学术带头人。他1950年考入西北医学院,毕业留在普通外科工作,入职之初便小有所成,一台特别的手术传为佳话:1956年,第一附属医院开办伊始,医护人员从西安火车站接回一名患腹股沟斜疝合并糖尿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作为主管医师,他出色完成了手术前血糖纠正和感染控制,并作为第一助手参与了腹股沟斜疝修补手术,术后管理精细得当,病人很快痊愈出院。这台看似无奇的手术,正是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历史上的第一台外科手术。开门大吉,党教授贡献了年轻的智慧和汗水。

中西结合  勇于创新

时代造就英雄,努力成就荣耀。短短几年,党教授就完成了由外科助手变成外科主刀的跃升。他不仅外科技术精湛,且为人谦和、医德高尚、博学多识,踏实勤奋的品质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学习与深造机会。

他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的培训班,随后在60-70年代着手组建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到了1971年已有病床34张。1981年他又敏锐的意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有很多疗法必须建立在临床基础研究之上。因此他努力争取、积极申请,经过卫生厅批准,在全国较早成立了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室。研究室开始运行后,他又多方筹措,获得了数万元科研经费。随即开始领导团队,针对粘连性肠梗阻病因和病机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整套诊疗方案,非手术梗阻缓解率达到80%,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我进病房工作时,党教授又多了几个“主任”头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6年底我报考硕士研究生时,他建议我报考中西医结合外科方向:“中西医结合除了西医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有很多中医的思维和方法,是两条腿走路,中医是等待开发的宝藏,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光。”

硕士研究生期间,作为导师,他在谈到课题时又严肃提出:“你一定要学好英语,要用国际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来解决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肠根阻疾病进展过程中肠管缺血、坏死和穿孔是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中最危险的事件。80年代末期,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现象已经在心肌缺血、脑梗死中研究的比较系统深入,但在肠道缺血损害方面还未开始。基于此,他为我确定了较窄肠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丹参注射液保护作用研究课题。同门后进的师兄弟们接着研究了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细菌和毒素移位与多脏器功能衰竭关系等。这一系列工作对我国消化道器官功能保护、外科重症救治研究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理念领先  专研实践

除了对前沿科学敏锐之外,党教授十分注重以先进理念创新开展开发应用转化工作。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和医院制剂室同志共同研发的静脉用“清解Ⅱ号”注射液,作为一种基于中医清热解毒理论的新产品,强调“菌毒兼治”,挽救了很多急腹症引起的危重病人的生命,这是当今抗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的最早尝试。中国期刊网显示,即便是在学术相对闭塞的年代,党教授相关论文他引率依然高达130多次。尤为可贵的是,他在外科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视对器官的保护。肠梗阻病人手术时肠道生机判定是决定肠管切除与否、切除多少的关键,他在手术过程中总要对缺肠管进行热熬、封闭,充分观察评估活性后才做判断,对一时不能准确判定的病人即使行肠道外置,也不轻易过分大段切除肠管,总是强调要控制对病人的“无辜伤害”,这是“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 surgery)”理念在中国外科界更早的实践。

上世纪70-80年代,党教授在中西医结合外科大量实践基础上提出“腹部手术废除两管一禁”,促进病人尽早康复的理念和实践:胃大部切除等腹部手术时,术前不用禁食,不用下胃管、尿管,术后用电针双侧足三里镇痛,促进肠道蠕动;配合他另外一个非常有名的院内制剂肠功能恢复汤,胃肠手术后6小时即可少量服用,也可用肠功能恢复汤保留灌肠;对查房手术后病人特别强调三早“早进食、早下床、早活动”,提升肠功能恢复效果。十几年间,第一附属医院和陕西省多家医院有数万例病人使用党教授快速肠功能恢复方法,取得了术后恢复快、花费少、住院时间短的理想效果。

2006年,黎介寿院士在国内介绍国外“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理念(2001年由丹麦学者Kehlet最早提出),大致内容包括:胃肠手术后充分镇痛,早期肠道开放,早进食,可以大幅度促进病人恢复减少并发症。目前国际比较流行的统一概念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 ERAS)”(国内还在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下成立了独立的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实事求是地说,导师倡导的中西医结合术后快速康复概念比西方整整早了将近30年。现在,我们师兄弟们相聚时,一提起ERAS,都对他系统科学的外科思想赞叹不已。1992年,我读秦北寅和潘承恩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跟随孟邵菁老师做肝胆外科临床,跟潘老师做肝癌外科诊治和肝移植实验及临床研究,老师们都把外科创伤控制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2016年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炎症和损伤控制提高肝癌疗效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里边也包含着党教授的智慧和思想。

党教授最擅长的临床绝活是通过“腹部深针刺”缓解急性腹痛症状。他白大褂口袋里有一个特殊针筒,长约25㎝,直径2.0㎝,里面装有几十根不锈钢长针,遇到诸如胆绞痛等急腹症,就在腹部压痛最明显的“阿是穴”刺入长针,腹痛症状3-5分钟即可缓解。我和师弟们曾担心会不会刺伤内腔、引起出血等,他非常自信的说,关于安全性已做了大量实验,且在临床应用上有上千例无医源性损伤的成功经验。

记得他曾要求我设计一个实验,研究腹部深针刺缓解内腔绞痛原理。在党教授指导下,我和生理学系针麻研究室的同学合作在机能实验室做了一项研究:先用球囊放置在动物胆管末端Odd括约肌处,膨胀球囊可以诱发Odd括约肌异常电活动;腹痛深针可调节Odd括约肌异常放电和痉挛性收缩。1998年我在日本医科大学研修,接受博士后训练,参加内田英二教授ERCP团队工作,对Addi括约肌和胆胰肠结合部位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研究。2017年我们团队和苏州泰思特、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共同申请研制“基于RECP路径的高压脉冲电穿孔治疗肝胆胰肿瘤工作站”。很显然,30年前他所指导设计的用球囊导管插入Odd括约肌记录电活动和压力变化的方法就是该项目的核心技术内容。

传古探今  医工结合

党教授精通中医辨证使治原理,他平时衣着十分简朴,说话语速很慢,一副“老学究”的样子。查房和讲解时经常向我们传播传统中医精要和最前沿的科技动态。有次查房遇急性尿储留的病人,他说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0-膀胱腑》记载着“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纳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津液大通便愈”。他说“国内医学导尿技术比法国医生拿里敦1860年用橡皮管导尿整整早1206年。国外现代医学技术先进,并不意味着他们理念领先。”

1988年暑期,党教授在查房一位急腹症病人开腹后有没有重要阳性病变时说:“我们在急腹症确诊手段和治疗技术方面比国外还有一定差距,就我所知,现在有了冷光源和微型摄像技术和电视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都在研究腹腔镜代替剖腹探查。法国的一位医生已经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距1988年5月法国Dubois公开发表仅差几个月)。国内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1991年2月19日在云南开展的。”由此可见在30年前学术信息传播相当滞后的情况下党教授对学术前沿关注和敏感程度。

党教授特别重视和支持医工结合、临床技术创新。1984年,第二附属医院刘效恭教授与西安化工研究所田霞工程师研究成功TH医用胶(a-氰基丙烯酸酯),可以栓堵肝硬化病人曲张的食道下段和胃底静脉,预防和治疗消化道大出血。党教授迅速将此技术引进,治疗复杂危重病人,取得良好效果。随后他指导我用TH胶封“肠瘘”减少消化液的丢失和腐蚀。1985年至1990年党教授带领的小组,以宋蔚青、许延发教授为主,与西安信息研究所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多功能数字显示微波治疗机”,并于1993年发表了微波在肝癌及消化道癌性梗阻中的特殊作用的学术论文,报告了65例临床使用经验,在全国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

今年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80年庆典,我们在确定庆典活动内容时提出写一些文章,纪念师生共同创新创业的难忘历程,集结成册以给后人留作纪念。我用了近半年时间,认真调阅了党教授发表的文章以及他所带学生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并向党教授女儿党静霞索要了部分珍贵材料,阅读了刘新乐老师和党教授女儿的纪念文章,从网上查找了他和吴咸中院士、郑显理教授创建中国中西医结合急腹症专业委员会的丰功伟业,我对党教授越发崇敬和怀念。2010年我在学校创办“外科梦工厂”,最初的想法就是要把我院既往作出瞩目贡献的“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室”“激光研究室”“临床工程研究室”的结合创新精神发扬广大。

在我学习力最强劲的阶段,党教授教我“他山之石攻玉”,用结合创新思维努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有各自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国家处于一个伟大的发展时期,全国人民都在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争创“双一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产出原创新技术,是我们每个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总结和传承党教授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探索创新的思想和经验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如今的西安交通大学,文理工医管艺多学科兼备,国际尤其丝绸之路合作平台广阔,具有广泛的研究视野和优越的合作机会,我们更应积极实践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模式,为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添砖加瓦。

我十分有幸作为党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深得其医德医技真传,成就了自己医工结合创新研究的可喜事业。敬爱的党正祥教授,我的授业恩师,我虽然没有全面继承您所钟爱的中西医结合急腹症事业,但可以自豪地说:我切实继承了您“结合与创新”思想和智慧。敬爱的党老师,如果有下辈子,我愿意再做您的学生,愿您在天之灵保佑我们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与奉献!

 

 

 

作者小传

吕毅,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医学部副主任,交大一附院党委副书记、肝胆病院副院长,兼任西安交大先进外科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学仪器专项和面上项目,863计划子课题,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建设项目,陕西省科技统筹科技专项等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90篇,SCI收录36篇。第1完成人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陕西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3项。先后获陕西省高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卫生部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外科手术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外科学》(第8版)编委。《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副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