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梦.恩师情
首页>医学梦.恩师情>正文
医学巨匠,勇攀高峰:从县医院的小医生成长为我国的顶级大专家--记我的恩师郝定均教授

郝定均,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西安市红会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陕西省骨科医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医药卫生领域顶尖人才。“中国医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获得者,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主要学术任职:

中国医院协会大学附属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总干事

中国医师协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脊柱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中国部)脊柱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脊髓损伤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前些天,医学部组织2017届毕业生拍毕业照,完了之后恩师带着我们今年毕业的师兄弟四人去吃他的家乡菜。席间我们师徒五人回忆了过去几年科研工作的酸甜苦辣,感慨良多,却又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坐在恩师旁边的我无意间发现恩师眼角的皱纹变多了,已经斑白的两鬓又添了许多华发,不禁让人心疼。我知道这些年来我国脊柱外科事业的进步、红会医院西部骨科航母的形成、我们这些学生在各自研究的点上取得的种种突破都是恩师透支着自己的身体、花费大量心血领导、指导、培养所换来的。从医三十余载,恩师在医学事业上的经历可以说一部在逆境中越发拼搏、不畏艰难、不言放弃、敢想敢做、勇攀高峰的传奇奋斗史。正是恩师的这种拼搏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坚持不懈、积极进取。几天前在江苏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碰到一位医生,他很优秀,但由于种种原因,博士毕业后没能留在附属医院工作,而被迫回到了家乡的一家市级医院上班,但他并没有气馁,一直满怀着希望,一直很努力、很上进。得知我的恩师就是郝定均教授时,他激动地跟我说:“知道为什么我没能在大医院工作,但还是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吗?那是因为郝院长,郝院长的例子让无数像我这样遭遇挫折的人看到了希望,使我们相信即便身处逆境,只要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就有成功的可能。”今年恰逢西安交大医学教育80周年之际,学校开设了“医学梦,恩师情”专栏,我感到很有必要将恩师的奋斗历程简要地与母校学子们分享,以激励我西医学子不畏艰难、勇攀高峰,为人类医学事业做贡献、为母校争光彩。

 

恩师是文革恢复高考后第一批通过高考考入我校医学部(原西安医学院)的高材生,在校成绩优异,但由于当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分配制度,1982年毕业后被分回老家的清涧县人民医院工作。于很多人而言,这样的遭遇可以说是把事业的前景堵死了,因为县医院条件落后、缺乏学习的机会和施展抱负的平台。然而,恩师并没有让自己懈怠下来,不但保持着在学校的学习热情,还更加努力地充实和提高自己。由于恩师的努力,3年后通过第一届陕西省人才交流会获得了调到省城工作的机会,进入当时的陕西省结核防治院担任胸外科医生。又是3年后,机缘巧合,恩师调到了西安市红会医院截瘫分院工作,在这里开启了他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征程。

在那个年代,脊柱脊髓损伤伴随着高致残率,许多患者因此丧失劳动能力。这些病人的遭遇对恩师的内心触动很深,于是他钻研专业书籍、学习专业文献、自费参加全国各地的高水平学习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以帮助陕西的这些患者们,努力使他们获得最好的治疗。但是当时我国脊柱外科的诊疗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又是医学领域的难点,尽管恩师他们很用心地治疗这些患者,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恢复不理想。恩师意识到要想让病人获得最好的治疗,就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治疗理念和技术。在那时,我国与西方的学术交流很少,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就要学好英语。于是,在那个连许多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教授都不学英语的年代,这个在市级医院分院工作的小医生开始了自己艰难而又坚定的英语学习之路。听医院老一辈的人说,那时早上上班前和下午下班后,恩师常常在医院家属院的院子里背英语单词。甚至在陪师母逛街时,恩师还总是带着耳机练习英语听力。那个时候很多人无法理解他的这种努力,常常有人在背后议论。面对大家的不理解,恩师总是一笑置之,继续努力学习英语、提高临床技能。随着临床技能的不断提高,恩师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科室主任。很多人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就开始过上安逸的日子了。但恩师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前行,并逐渐开展科研工作。

1997年,经过层层选拔,恩师获得了公派到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深造2年的机会。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恩师、当时脊柱外科领域的世界级泰斗John Kostuik。到美国之后,与其他人按部就班工作、顺便领略美帝优美的风光不同,恩师越发是加倍努力,很快就完成了原先计划的实验室研究。当时,甚至是现在,我国大多数的医学工作者出国深造都是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然而,作为医生而言,学习国外先进的诊疗技术其实更为有意义。当时恩师就意识到了这点。于是在完成原先计划的研究工作后,恩师争取到了在临床上参观学习的机会。当时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脊柱外科主任John Kostuik也非常喜欢这位好学勤奋的中国医生,常常带着他一起查房和出门诊。但是,在美国,外国来的进修医生是很难有机会上台参与手术的;然而,对于外科医生而言,上手术台参与实践对诊疗技术的提升又是至关重要的。幸运的是,机会总是会垂青于那些有所准备而又努力争取的人。有一天,科室收了一位病情复杂的脊柱结核患者。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那个时候的美国已经几乎消灭结核病了,脊柱结核更是极为罕见。科室里面的美国医生,除John Kostuik外,没人有脊柱结核方面的手术经验。但这样的复杂手术,单靠主刀是很难顺利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协助手术才行。这个时候恩师鼓起勇气,向John Kostuik毛遂自荐,告知这位脊柱外科泰斗在来美国前自己已经有了近五百例的脊柱结核手术经验。于是,John Kostuik破例了一次,允许恩师作为他的助手参与了那个病人的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恩师表现得非常的出色。后来John Kostuik就给恩师开了后门,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带着他完成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脊柱手术,术中还非常耐心地教他各种手术操作的技巧。可以说恩师现在的手术操作风格和技巧很大程度上是师承自这位世界级的脊柱外科泰斗。

从美国学成归来后,恩师利用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开展临床诊疗工作、发展学科建设,使得红会医院骨科逐渐变强变精,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年手术量最多的骨科单位之一。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安市红会医院就曾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天津医院一起被并称为“全国三大骨科中心”,但这样的称谓并没有被人们所广泛知道,后来随着东西部医疗水平差距的拉大,红会医院也逐渐丧失了这样的地位。幸运的是,在恩师的领导下,经过近十年的迅猛发展,红会医院又重新夺回了“全国三大骨科中心”的地位,并且得到了全国同行更为广泛和深刻的认可,近年来更是被同行们称赞为“西部骨科航母”,恩师也被我国骨科界称为“骨科航母舰长”。红会医院骨科的崛起为西部骨科病人提供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保障,亦为我国骨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凭借着对我国骨科(尤其是脊柱外科)事业发展的贡献以及极高的学术造诣,恩师逐步被我国的专家同行们所认可。去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骨科学术年会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进行了改选,恩师被同行们推选为全国副主任委员,是主委、副主委里面唯一一个从事脊柱外科的专家。这更是说明了同行们对恩师在骨科领域(尤其是脊柱外科领域)学术领军地位的认可和推崇。

恩师的事迹还很多,实在难以做到详述,仅能在此择主要的同各位西医学子分享,望吾辈学子能以恩师郝定均教授为榜样,不畏艰难、勇攀医学科学高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为祖国医疗卫生服务保驾护航、为母校医学教育事业争光添彩!

 

 

作者小传

黄大耿,西安交大医学部2014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郝定均教授,从事脊柱外科相关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为北美脊柱学会会员、国际脊柱内固定学会(AOSpine)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感染学组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柱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秘书,并受聘为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科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编辑审核秘书组成员。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以编委身份参编国家级临床诊疗指南1部;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博士期间受邀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担任讲师或做学术报告9次。 荣获“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年度优秀工作者”及西安交大授予博士生的最高荣誉“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标兵”等荣誉称号。